金庸武侠当中,《碧血剑》可以算是一部冷门小说,知名度低,以此改编的影视剧也比较少。关键是这部体量不算大的小说中,男主袁承志的粉丝有限,他的性格让人爱不得,恨不得。在华夏民族最为关键的历史关口,他曾经积极参与,但是,最终选择逃避、远遁。
对于袁承志前后矛盾的选择,很多人都表示费解。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前后不一的呢?不妨一起来看看。
【1】
袁承志虽然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人物,但是,他很大程度上却是代表了其父袁崇焕的个人思想,以及在明末清初那个决定中国走向的历史时期,一个参与者应该如何抉择。
在如今留下来的传统说法当中,袁督师是被冤杀的,是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,因为个人疑心太重,而误杀了袁崇焕,从而自毁长城,并直接造成了明朝的灭亡。
本来评价袁承志这样一个武侠人物,不需要对这段历史公案做置评,但因为袁承志身上寄托了金老先生对于忠义的思考,也塑造了袁承志的性格。所以,大体的内容还是有必要讲一讲。
袁崇焕袁督师作为广东人,本是文官,通过科举考试,在众多读书人当中脱颖而出,入仕之后步步高升,最终主政辽东。
袁崇焕在抗清(后金)当中,最大的成绩就是宁远大捷,这一战号称明末抗清之战当中最为成功的,甚至,传说击杀了努尔哈赤。
随后,按照金庸先生的笔记所记录,袁崇焕在己巳之变(崇祯二年)当中,率九千精兵,抗击十万八旗军,终于在北京城下解围,之后,皇太极用反间计,崇祯中计,最终杀了袁崇焕。
而实际上,宁远之战的确大胜,只不过前后不过两日,击杀后金军五百左右,同时觉华岛被八旗军攻破,军民数万惨死,多年储备辎重付之一炬。
已经68岁的努尔哈赤,在宁远之战后,从蒙古大漠到白山黑水之间,又过了八个月才死,很难说和宁远有关。
而己巳之变当中,对崇祯宣称五年平辽,得到了已穷得叮当响的大明王朝全力财政支持的袁崇焕,居然让数万后金军越过自己的防区打到了北京城下。
而他之前通过卖粮食给蒙古部落,最终转手到了建虏手中,擅杀长期威胁后金后方的大明皮岛统帅毛文龙的这些行为,很显然也被朝廷定罪了。
“擅杀岛帅”“与清廷议和”“市米资敌”等不能说都查无实据,而他入狱八个月之后,才被行刑,也说明了崇祯帝和朝廷确实经过了深思熟虑。
而有了这样的背景作为背书,袁承志矛盾的人生也就不难理解了。
【2】
作为袁崇焕之子,袁承志可以算是当时武林人中的正义精神支柱。
他恨崇祯杀了自己的父亲,但是,他的内心深处却只想杀“奸臣”,而不想自己和崇祯直接对抗。
展开全文
毕竟,即使再说崇祯昏聩,也不得不承认他兢兢业业,为了延续大明江山呕心沥血。
崇祯不是肉林酒池的商纣王,不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,即使是最后推翻明朝的闯王李自成,也客观地评价他“君非甚暗”。对于一个亡国之君,这无疑是不低的评价了。
这种情况之下,除了丧父之外,在练武的道路上,一路坦途的袁承志,一直坚持自己击杀的都是该杀的奸臣,自己终究不能直接把矛头对准崇祯。
这个时候,理想主义的袁承志,似乎找到了一条明路,揭竿而起,而以“让天下百姓不纳粮”的李闯王,成为了他新的精神寄托。
【3】
推翻明王朝,不再是不忠义的绊脚石,而成为了建设新政权的光明之路。
在这里,袁承志似乎所做的一切,都是有根有据的,他重情重义,对朋友可以两肋插刀,对爱人可以坚贞死守。
袁承志的好朋友遍天下,而爱人温青青只能说容貌、武功、才学都算平平,但他却拒绝了一个又一个的诱惑,最终和爱人双宿双飞。
似乎,在袁承志的身上,践行了中国传统文人一直执着的理念,并且超越了。
但是,当袁承志看到闯军开始腐化,开始扰民,就一下子绝望了。
而袁承志对闯军的要求,显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,当初明太祖朱元璋的大军,也不能说比闯军的军纪更好。
而闯军之所以在一片石之战当中,败给了吴三桂和满清联军,显然不是自身腐败扰民的结果。
比较闯军残暴无数倍的满清军,入关之后一路烧杀劫掠,可谓是天下民怨沸腾。
而此时此刻,在各地抗清义军此起彼伏的时刻,武功天下绝顶的袁承志,与他率领的一班江湖豪杰却选择了出海隐居,这不是逃避是什么?
有人说,这是成熟了,看出了天下大势,明知不可为就不要做了。遗憾的是,当时满清刚刚入关,距离彻底平定天下还有二三十年。袁承志那一刻就把天下大势看出了?他是刘伯温吗?
要知道,这是武侠位面,一个属于个人情怀的浪漫主义位面,武功还不错的人物都可以凭借个人能力安居乐业,只凭借自己的武功,在乱世当中独善其身毫不为难,更不要说袁承志这种绝顶人物了。
作为袁崇焕的思想继承者,袁承志的选择,似乎已经可以说明问题了,能不做满清的官,归隐田园,已经算得上保持住底线了。所以,袁承志骨子里就不是一个江湖人,而是传统士大夫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