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碑极高却票房惨败,12年前《大明劫》为何失败?深度剖析原因

口碑极高却票房惨败,12年前《大明劫》为何失败?深度剖析原因

在孙传庭与李自成的郏县决战前,孙麾下的精锐部队中有多达三万辆火车,这一装备也直接展示了明末精锐兵团的战斗力。然而,这种火车自明朝末年出现后,清初基本已不再使用,剧组能够精准再现这一历史遗物,实在令人敬佩。也许,这些难得一见的细节就是《大明劫》获得高评分的原因之一。

然而,尽管影片中展现了大量的历史细节,令人感到过瘾的同时,电影的整体结构却令人有些失望。作为一部名为《大明劫》的电影,观众无疑期待的是一场关于大明灭亡的宏大历史剧。但遗憾的是,电影虽然从开封保卫战开始,却并未深入展开更多关键战役的细节。开封之战只是匆匆带过,朱仙镇之战没有出现,汝州之战仅通过孙传庭出兵的画面略作提及,潼关之战则仅用一个孙传庭尸体的镜头草草收场。如此重要的历史节点为何未能在影片中得到充分展现?这是观众最大的疑问。

或许电影的创作者本意是想从更深层的角度,呈现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困境。然而,影片中的这些非战争场面,虽然也下了不少功夫,但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,却未能与历史大事件相得益彰。特别是在描写孙传庭复出后的种种困境时,虽然展现了军队装备的短缺、后勤保障的不足,以及地方豪绅的不合作,但这些情节的铺陈似乎与电影的主题有些脱节。电影更像是在探讨孙传庭的心路历程,而非展示一场“明朝大劫”的历史悲剧。

而影片的核心人物孙传庭,虽然在电影中经历了无数磨难,从大狱中重见天日,再到面对明军装备的落后与内部腐化,但他似乎始终未能觉察到“人心”的重要性。电影通过乡野郎中吴又可的视角,揭示了孙传庭的孤立无援,但最后孙传庭为了控制瘟疫,竟下令烧死所有伤兵,最终失去了民心。吴又可的离去,也象征着孙传庭失去了所有人心。这一情节的转折,虽能体现孙传庭的无奈与坚持,但也让人感到,影片未能真正触及明朝灭亡的深层原因。

《大明劫》似乎想通过更为高远的意境,展现明朝灭亡的复杂因素。然而,影片的篇幅限制了这一宏大主题的展开。若把电影集中于战争本身,或许能够更为清晰地讲述这段历史。其实,《双雄会》作为一部1984年拍摄的历史电影,它仅仅截取了历史中的一小段,就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清晰的故事,可能比《大明劫》更能打动人心。

总的来说,《大明劫》是一部充满历史细节和潜在深意的电影,尽管它在战斗场面和历史重现方面下了很大功夫,但其混合了战争与哲理思考的结构,却未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充分展开。或许,若能够专注于一场战役或一段历史故事,电影的深度和情感共鸣会更为强烈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为什么狗狗咬爪子

为什么狗狗咬爪子

09-14 👁️‍🗨️ 4563
上海戏剧学院2025年《(第四期)微短剧编剧进修班》招生简章
高效的解释

高效的解释

09-04 👁️‍🗨️ 7189
qq群如何发布群公告,发文字,图片,视频
关于猎豹 • 猎豹事实 • 猎豹保护基金 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