终于有人把游戏买量的生意模式讲清楚了

终于有人把游戏买量的生意模式讲清楚了

“ 大公司赚资源的钱,小公司只能赚行情钱。

自从互联网来到了人类世界之后,对流量的争夺和买卖,就一直是市场炒作的热点,几乎任何一家移动应用开发商在应用的全生命周期中,都绕不开流量的买卖,其中尤以游戏公司为甚,进而催生了不少做流量交易的企业。

比如,国外有大名鼎鼎的谷歌、Meta、和苹果,国内有腾讯、抖音和快手,这些产品中,沉淀了大量的用户流量可被发掘,它们也都成立了各自的广告平台公司,比如Google Ads;也有不为人熟知的Unity、Applovin等等,它们在提供买量服务的同时,还深入到游戏开发和发行环节。这些平台共同构成了一个全球近500亿美元空间的庞大市场。

要知道中国游戏的出海是大势所趋,面向海外的游戏买量的确有着市场空间。但当我们真正拆分买量这个生意时发现,随着广告主对游戏买量的效果要求越来越高,程序化广告平台的大面积普及,买量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,如果一家公司完全以流量买卖为生,恐怕很难获得太大的利润空间。

以港股上市公司汇量科技(HK:01860)为例,它的程序化广告平台Mintegral在行业中相当知名,但总体的市场占有率估算也不足5%,因其核心本质被归为纯粹的第三方买量平台,是在流量的交易过程中作为众多贸易商之一存在,也就难以形成广告主和流量主的议价能力,更谈不上有太大的增长空间。

01 业务壁垒不足

整个2022年,汇量科技的业绩是不错的。公司全年实现营收8.94亿美元,同比增长18.4%,毛利1.77亿美元,同比增长45.2%,扣除公司购买流量的成本之后的净收入达到2.25亿美元,同比增长51%,全年净利润1019万美元。

其中,营收、净收入和毛利这三项数据,均创下了过去五年来的新高,净利润虽然在过去五年中只能算中流,但相比去年的亏损2.4亿美元实现了大幅度扭亏,考虑到2022年整个广告行业都有所下滑的情况下,取得这样的成绩还是不错的。

汇量科技的收入结构,分为广告技术和营销技术两大板块,其中广告技术的收入比重较大,过去四年都在90%以上,属于公司的绝对主力;而在广告技术收入当中,又包括了程序化广告平台Mintegral和非程序化广告业务平台Nativex,这两部分的收入在过去四年呈现出了此消彼长的态势,Mintegral的收入占比从2019年的29.8%成长至2022年的93.6%。

因此,结合过去五年汇量科技的总收入变化不难看出,这家公司能够实现较高速的增长,程序化广告平台Mintegral在其中是功不可没的。而想要更好地理解程序化广告,就需要明白它的生效逻辑。

游戏玩家小明,打开了一款三消类的游戏,玩着玩着发现间全都过去了,只剩一小部分还没有消完。这时,这款游戏弹出了两个选项,要么放弃,要么通过看广告来获得30秒的游戏时间。

游戏广告示例,点击免费抽取按钮就需要观看30s广告

虽然很不想看广告,但小明觉得,既然只剩这么一点没消完,看个广告也无所谓,于是,他点击了观看广告复活的按钮。这时,在这个游戏的后台,一个广告位就被创造了出来,而像Mintegral这样集成在游戏里的广告SDK通常会有5到8个,这些程序化的广告平台需要通过竞价来决定这个广告位的归属。

出价最高的那个广告平台会把这个广告位拿到,在其平台内部,让不同的广告主进行竞价。不过,当流量走到这一步,为了最终的转化效果,就需要程序化平台对这个流量打上“标签”。

例如,小明是男性还是女性,TA可能会喜欢哪种游戏,为游戏的支付潜力是什么样等等。在对流量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后,比较不同广告主的诉求和出价能力,以及对最终转化的效果要求,程序化广告平台会把这个流量分配给那个出价最好、最匹配这个流量的广告主。

而小明,就会在不到1秒的反应时间内,看到这个广告主提前准备好的广告内容,如果他感兴趣并进行了点击下载,那么这个流量就形成了转化,最终成为程序化广告平台的KPI和数据标签。

以上就是流量在程序化广告平台交易的整个过程,需要注意的是:1,拥有流量的游戏应用不会考虑广告的转化,只看谁价格高;2,程序化广告平台要给广告主提供买量的整体最优解,为了留住部分高价值客户,有可能会出现亏损;3,程序化广告平台通过算法来向合适的流量推送广告,但决定转化的只能是广告内容而非平台本身。

02 交易无法提效

广告主更在意的是广告支出的回报率,流量主更在意的是流量本身带来的收入,这时就天然需要一个中间商来促成双方达成共赢。汇量科技这样的公司就承担了中间商的角色,其核心就是交易。

为了让交易获利最大化,这种程序化广告平台必须拥有大量有效的数据积累,不断迭代提升算法的效率;必须拥有庞大的流量池,能够实现全球市场多个品类的游戏覆盖。在汇量科技的年报中,公司将这两个方向的优势称为规模化,认为随着公司的规模上升,会提升公司的议价权,拉开价差的空间。

但实际上,这种设想很难成为现实。

先看数据。目前,全球规模最大的几家互联网公司,如谷歌、亚马逊和苹果等等,都拥有自己的广告联盟及广告平台,他们拥有大量的用户流量、数据积累和技术实力,也是因此占据了市场中绝大部分的份额。

此外,还有一些程序化广告平台,本身并没有巨大的流量和用户基础,如Unity和Applovin,前者为游戏开发者提供引擎,像米哈游的原神就是用Unity的引擎开发;后者自己也会开发或者发行游戏,有着自有的流量池。

像汇量科技这样,既没有自有流量、又不参与到游戏开发环节的程序化广告平台,和用户之间天然就隔着一层纱。

而在移动广告行业中,由于数据和隐私保护变得越来越严格,苹果IDFA隐私政策公布之后,即便是上述像谷歌、亚马逊这样的大公司,获取用户数据的效率大幅下降,这才给了像汇量科技这样的独立第三方程序化广告平台公司机会,让后者有了成长的空间。

根据汇量科技年报,公司对于数据的获取有别于这些巨头企业,他们收集分析的算法主要依靠上下文信息建模的体系,而不是用户的隐私数据,不会将数据与特定个体关联。但是,与这个模型相关,究竟是否有效、能否实现比较明显的进步等问题,汇量并没有在年报中给出有效的证据。

一个常识性的逻辑是,数据量越大,越有可能绕开用户隐私数据,通过类似上下文信息建模的算法体系对用户进行分析。这背后,既有技术、资金实力的支撑,同样也有过往数据模型的积累。因此,在数据分析这一侧,汇量并不具备明显的领先优势。

再来看流量侧。所谓的流量主,实际上既可以从程序化广告平台上售卖流量获得收益,又需要作为广告主,在平台上买量推广自己的游戏或者应用。

从售卖流量上看,其实逻辑是非常简单的:谁价高卖给谁。因此,每个应用开发者都不会把自己绑在一棵树上,在自己的应用中通常会植入5到8个程序化广告平台的SDK,每当广告请求出现时,这些广告平台就会出价竞购,最终价高者得到这个流量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比拼既不是谁的名头更响、谁的客户更多、或是谁自有的流量更大,而是谁的出价能力更强,平台的规模,很难形成对流量主的议价能力。而长期来看,流量本身的成本取决于整个市场对流量的定价,在这一点上看,自有流量越大的平台,越能够形成对这个价格的影响力。

而在广告主这一端,随着游戏行业的竞争加剧、外部宏观经济环境面临衰退风险,对广告支出回报的要求则会越来越高,为了提高效果,同样也会选择多个平台买量,尽可能丰富流量的来源。而一个用户从点击广告到下载游戏,本质上不会为广告主带来任何回报,必须在游戏中留存一段时间,点击游戏中的广告,或者为游戏进行充值,才算对广告主有真正意义上的贡献。

因此,广告内容和游戏本身是否吸引人、游戏充值点的设计是否足够有逻辑,是形成转化的关键;同时,由于本身并不掌握游戏开发能力,用户行为等信息又掌握在广告主手中,汇量科技在用户留存数据上能够挖掘的东西并不多。

目前,汇量科技在全球程序化广告平台中的市场占有率尚不足5%,以现在的体量来看,即便形成一定的规模,距离行业头部公司还有巨大的差距。行业的竞争不会弱化,未来想要杀出一条血路,还有重重的困境。

总体来看,流量买卖这个行业市场规模不算大,竞争还特别激烈,大公司赚资源的钱,小公司只能赚行情钱。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躺平指数”(ID:moneymakingsecrets),作者:躺姐,36氪经授权发布。

相关推荐

探秘“梦见吃屎”背后的神秘寓意

探秘“梦见吃屎”背后的神秘寓意

07-22 👁️‍🗨️ 5496
苹果没id咋办 苹果没有id能找回去吗
凯立德dvd导航一体机

凯立德dvd导航一体机

07-02 👁️‍🗨️ 2666
关于《蟻》字的成语大全

关于《蟻》字的成语大全

07-24 👁️‍🗨️ 4309
戴德亚欧行第九弹

戴德亚欧行第九弹

07-20 👁️‍🗨️ 41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