访谈间 / 50岁方文山:走笔至此搁一半

访谈间 / 50岁方文山:走笔至此搁一半

“那薄如蝉翼的未来,经不起谁来拆”

若用三个词来形容自己的作品风格,方文山的答案会是多元化、中国风与凄美感。出人意料的是,与李宗盛、罗大佑、林夕并立为“当代四大填词人”的方文山,并没有将中国风的flag排在最前面,而是选择了多元化。

一位成熟的创作者,便是像方先生这样具备某种深刻的自觉——不以“一招鲜吃遍天”的标签行走江湖,而是时刻警惕被单一概念锁死框定。

事实正是如此,方文山并非局限在古风范畴精耕细作,其歌词涉猎范围很广,广到包纳基调迥异的事物。正如“想当年,金戈铁马,气吞万里如虎”的豪放与“旧恨春江流不尽,新恨云山千叠”的婉约同是出自辛弃疾之手,当人们对《青花瓷》、《东风破》、《菊花台》的旋律耳熟能详后,也无论如何不该忘记《霍元甲》的侠肝义胆、《公公偏头痛》的仁政寄托和《上海一九四三》的故园感伤。

方文山与周杰伦刚出道时的合照

这样的一位填词高手,究竟是如何长成的呢?按方文山自己的说法,他多元化创作风格的形成,与自己少年时代的阅读习惯密切相关。从古典文学、台湾新诗、文化观察到史学,均是方文山手不释卷的对象。尤为可贵的是,他当时进行的阅读是一种纯粹的、非功利性的阅读,并没想过它能在后天转化成知识的养分或是赚钱的工具。

笔者也常以为,自发性学习,为上品;待人引导,等而次之;有需求才学,近乎低劣。这里的“低劣”,不仅指向初衷,也指向效果。越是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,越有可能一通百通、后来居上。

在腾讯新闻-巅锋问答的主持人何润锋面前,受访者展现了他的坦诚——“其实那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样可以改变命运”,就像不知道后面会在唱片圈发展。方文山“反成功学”的答案或与主流期待是不相符的,时代需要的是那类打着鸡血的故事,用于向年轻人批量兜售。不为自己“追加初衷”的方文山,没有提供任何“油腻”的复制方案,他只是道出了一个过来人的角度:你坚持投入的,最终会给你一个交代。

后学生时代的方文山,一面打各种零工维持生计,一面去图书馆求知若渴。爱默生说过,“一个人就是他的整日所想”,青年方文山内心世界与外部现实遭遇的分裂,让笔者想起作家路内笔下的路小路。在《少年巴比伦》里,主人公的周遭一如方文山留在家乡的那些朋友,学电子科、鼓捣防盗系统、维修线路、开工作室,那是另一种生活,它让那种阅读经验带来的世界观显得另类。

方文山早期学习与打零工照片

这样的境遇,与方文山未在求学生涯继续精进的选择不无关系,他非常清楚,偏离了大多数人按部就班的大道,就意味着面临无数池塘与沼泽,意味着人际关系与社会阶层的建立,必须仰仗自身的后天找补。去台北发展、学编剧班、拿编导证,都是“行己所爱,爱己所行”的方文山在分岔小径上的努力与尝试,直到他将一百份歌词装订成册寄给唱片公司,他才终于在音乐圈摸索到属于自己的黄金位置。

方文山的成就并非运气,而是得益于热爱、努力与坚持,得益于他自谦的“并不存在”的才华。老子讲“大成若缺”,即凡大成就者,往往看上去有缺憾,一如不爱上学却腹有诗书的方文山。进一步说,如果一个人在你认为很容易的事情上无所进展,却能做出你认为以他的能力做不到的事情,那个部分便是他的天赋。

方文山与周杰伦合作出版《半岛铁盒》

“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”

但凡流行音乐的创作者,创作生涯中都存在巅峰与低潮。客观上看,方文山的创作远不如七八前年那样高光,难免有人会因此认为他将重蹈南人江淹的覆辙。

在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上,方文山的心态是乐观的。他坦言自己之所以由之前的“代表作不断”变成现阶段的“偶有代表作”,原因不过两点:一是发展方向的拓宽,时间过多投入到感兴趣的影视领域;二是发表渠道的分散,未必都在网络曝光之下。方文山表示,歌词创作归根结底是为别人的情感服务的,重点在于观察与体会,现阶段只要还能碰到合适的旋律和欣赏的歌手,他便不担心自己江郎才尽。

方周二人2018年再次联手开发音乐剧

这个作答让笔者想起音乐家艾伦-曼肯关于“如何保持创作活力”的回复,即“把自己交给作品,创新的灵感来自于艺术客体本身”。对于真正的文艺工作者来说,创作中真正重要的是时间、是周期性、是排除世俗生活的压力、是取得良好心态进入下一次的、心无旁骛的沉浸式体验,而不是近乎玄学的“灵感是否枯竭”。焦虑于创造力枯竭者,往往自身是最为枯竭的,以至于无法理解天赋异禀者以不变应万变式的不枯竭。

“对方是谁”及“旋律的可发展性”才是方文山真正在意的,而过气与否的决定权从来在市场手里,他所坚持的,只是形成可被轻易识别又不可被轻易替代的作品风格。方文山的“兼收并蓄”、“博观约取”与“精义入神”,已经足以使他对抗潮流转轨与世俗遗忘。

方文山表示并不抗拒市场,太过分会选择拒绝

与此同时,在对资本的看法上,方文山也呈现着极为清醒的认识。在方文山看来,通俗文化是消费市场,歌词创作不过流行音乐产业链的其中一环,面对客户的委托,自己有义务不打折扣地配合。市场和资本的偏好,从未扭曲过自己的创作空间,如果自己的歌词结构与故事性帮不了对方的旋律,或是实在对合作没有兴趣,便会从一开始就拒绝。承接下来的单子则不存在任何困扰,因为越是符合人家的期待,越是对自己工作的尊重。

方文山的回复,让笔者本以为“他要在职业尊重与创作自由之间谋求平衡”的想法也显得多余了。这位有原则、有追求、有话语权的创作者,在成名成腕多年后,依然保持着对于“职业精神”的精准理解。这四个字的含义,说穿了就是拿钱办事,再具体一点,就是不止要办,还要办好。方文山会在商业活动中争取文学创作的空间,但他决不会用别人的预算去玩自己的创意,他相信尊重是相互的,更明白匠人的工作不是讨价还价、膨胀权力,而是砥砺技巧、丰富内涵。

方文山最初的梦想是当编剧或导演

“无关风月,我题序等你回”

虽说对于大多数幕后工作者来说,他们时常要面临“听众只向演唱者献花”的尴尬,但凡事总有例外,作品超过400首的方文山已经足够优秀,优秀到可以把角色任意转换到台前,导电影、拍电视剧、出版小说、推广以书法和汉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。可以这样讲,今天的方文山不只是一位填词高手,他已然跻身于文化偶像之列。

文化偶像是有听众的。当何润锋询问方文山有何对年轻人的忠告,后者又将话头指回阅读。方文山阐述“阅读是投资报酬最高的事情”的心得,恰与台湾作家唐诺在《十三邀》里宣讲的理念一致:读书是世界上最划得来的事情,一个书写者一生的时光、天才加上工作,也不过留下几本书。读者可以在极短的时间,获得最精华的积淀。

方文山给年轻人的建议:多读书

方文山特别强调的是纸质书的阅读,他认为只有静态、接触、仪式性的传统阅读的方式,读者才有可能吸收更精准的知识,阅读才能回归本质。传统阅读的目的不是消遣与解压,而是从别人的客观论述里提炼出自己的视野与逻辑,这个过程是思维的训练,更是心性的训练。而作为这个浮躁年代衍生品的碎片化、电子化的阅读与搜索,太容易使人分心,太偏离专注凝神,太难达成敬畏。

那么,今日是否是方文山设想的人生状态呢?一贯真诚的方文山仍在叙述“未来的不可知”。这份不可预测性,也包含了他当初的创作方向:在整个时代都在拥抱互联网和新科技的千禧年,他与周杰伦合力打造后来成其作品标志的“中国风”,有评论甚至认为,方文山的古风歌词延缓了传统文化的凋零。

方文山近些年积极投身汉服文化复兴

对此,方文山表示,十七八年前的“反其道而行之”委实难讲是基于市场潜力的反差性考量,自己在那个时候所处的位置,是不具备如此高瞻远瞩的能力的,自己只是做了最擅长的——“创作来自一个人的价值观,你对这样子的文化属性,你有归属感,你有认同感,你觉得在里面你很安全。”

古典文学于方文山而言,与其说是兴趣或职业,毋宁说是发自内心的喜好。除了通过歌词影响听众,潜移默化地宣扬古风之美,方文山还有志于在更多维度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性做有机结合。那种充当桥梁的使命感,时刻召唤着这位“把自己的兴趣变成职业”的传统文化发烧友。

方文山的传统文化复兴梦

邀杜甫喝酒,李煜签名,找到兰亭序

在采访中,何润锋特地提到了凭借歌词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-迪伦,由此引出一个相当有见地的问题,即流行歌词是否可以成为文学,商品是否有机会被纳入某些传统。方文山表示,旋律抽走之后,文字仍有张力,它便可以作为文学载体。至于鲍勃-迪伦的获奖,方文山则认为,这是文学多元性的胜利,歌词被主流评审认可的速度,颇令自己感到意外。

无独有偶,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-加莱亚诺也认为,在对文学边界的认知中打破学界习以为常的限定,对人类生活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——“巴西歌手契科-布埃克的歌词并不能因为是唱出来的就缺乏文学价值,也不能因为在街头口口相传而未印成书本就不被看成是诗歌;巴托洛美-伊达尔戈创作的吉他琴曲唱词,是十九世纪乌拉圭最出色的诗歌;胡安-赫尔曼的诗句被谱成探戈舞曲后,原有的美感丝毫不减。”

自谦难入文学圣殿的方文山,其实早已站上文化传播的新风口。一切如他所言,古代难回,古典易复,那类超然物外的雅趣闲情,无疑是现代生活的最佳调剂。文艺作品中至关重要的审美,就像比例更小的“公共音乐”,它们或许不是此一时的主流,或许需要更长时间才能登堂入室,可如果我们深谙掉头回望的真谛,自会在大浪淘沙的叙事中找到它们的位置。

Id:BJFangDao

整理|全球锋报微信

如引用之插图文案有版权争议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推荐

关于开展上海期货交易所深度行情全市场测试和试运行发布的通知
富人喜欢去哪些地方消费?高端人群生活方式解析
富人喜欢去哪些地方消费?高端人群生活方式解析
如何处置锂电池

如何处置锂电池

06-27 👁️‍🗨️ 7970
富人喜欢去哪些地方消费?高端人群生活方式解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