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的滬尾礮臺營門
「北門鎖鑰」門額
滬尾礮臺礮座
中央兵署的殘骸
滬尾礮臺位於今日淡水區油車里油車口4號,西側為新北市忠烈祠(原淡水神社),東側為淡水高爾夫球場,礮臺本體仍然保持著清代的形制,其位置選擇相對較高的地點,周圍環以土垣,使其地理位置隱秘,不易被外界發現,這使得該礮臺在防禦方面具有極高的效益,該設施平面呈現矩形狀,其結構採用石頭和厚實混凝土構成,礮臺範圍由頂寬約10.97公尺(36呎)的泥土築堤伴隨底寬約9.14公尺(30呎)的壕溝,營房上有圓形木造的掩體,建築本體環繞出天井於礮臺中央,建築本體外圍以泥土築堤,利用隧道口出入,故俯視礮臺呈現「回」字形平面配置。[30]
自外而內依次,礮臺共有城垣、壕溝、營門、子牆、砲座、被覆、甬道和廣場。礮臺的占地面積為26,711平方公尺,最初的設計包括一座12吋阿姆斯脫朗後膛砲、一座10吋砲和兩座8吋砲,共計四門。[31]
根據1888年和1889年英軍對滬尾礮臺建築完工後的初次紀錄,滬尾礮臺起初具有以下特徵 :
“
礮臺由石頭和水泥建成,包含可容納約500人的營房設施,有 底寬30呎的壕溝圍繞,和頂寬36呎的堅固泥土築堤防護。海上看去,反而徹底地遮蔽大礮,只明顯可見圓形木棚的屋頂覆蓋在已經架設好的兩門大礮之上。
”
“
淡水礮臺被堅固地建造。與澎湖礮臺類似,它的內部建築採用矩形厚實的混凝土結構,而礮眼部分則突出於6呎厚的護牆頂端。礮臺的主要構造包括大礮平臺、庫房、營房和中央具有防彈屋頂的建築物。周圍則環繞著寬闊的壕溝,並延伸至外護牆(或掩蔽工事)的內側,寬度約60呎,深度約30呎。外護牆則以堅實的泥土構築而成,並在內外斜坡上鋪設草皮以保護表面。兩側的頂端高度相等,幾乎與礮口的高度相同,頂端平面的寬度為45呎。儘管在外觀上並無斜堤或陡坡,但它們的設計使得礮臺本身難以單靠步槍進行防禦。然而,礮臺兩側都配置了掩蔽堤,使得槍火得以縱向射擊。西北偏北面和西南偏西面的掩蔽堤分別向山坡下和河岸延伸,而另一道掩蔽堤則沿著山頂延伸至西北偏北方向,全長約3/4哩。儘管兩道掩蔽堤可能受到了些許損壞,但它們都具備掩蔽通道和斜堤,這有助於保護槍手免受敵方的攻擊。[32][33]
”
由於其四周受土垣和樹林所掩蓋的特點,礮臺不易被外界發現,從而成為極具防禦優勢的構築。砲臺呈現矩形的形狀,故而稱為「暗礮臺」,其結構自外而內依次包括土垣、壕溝、營門、子牆、砲座、被覆、甬道和廣場,構造層次分明,組織有序。
營門
編輯
營門為滬尾礮臺的主要入口,於砲臺東南側的拱門,其上刻有「北門鎖鑰」的字樣,橫額上的款「光緒十二年季春中浣之吉」以及「合肥劉銘傳題」。[31]
中央兵署
編輯
中央兵署是屬於滬尾礮臺的主要指揮所區域,該建築特點則採用硬山式屋頂,並設有前廳、正身以及完整的虎邊護龍結構。目前,中央兵署的遺址僅存下其地坪基礎,其建造所使用的材料包括唭哩岸石條、紅磚以及三合土,其中穿心樓的地面仍保留著堅實的三合土地坪。在遺址的山牆部分,目前仍然保留著一面殘牆,採用了石條的構造,整體區域則作為內埕廣場使用。[31]
國軍駐守時期,曾於廣場設置司令臺、籃球場等近代設施,目前司令台也已被拆除。[31]
甬道
編輯
甬道外觀
當前的甬道內部
戰後時期興建的子牆
礮座細節
甬道是環繞在子牆內圈的半圓形隧道,被用於多種用途,包括士兵寢室、儲藏室、彈藥庫以及日常生活空間。這些甬道相互連通,為士兵的作戰調度提供了靈活性和便捷性。在國軍駐守時期,東北側曾建有廚房與浴室,然而這些設施目前已被拆除,恢復了原始的結構。[31]
甬道的建造材料主要使用石條作為基底,以唭哩岸石為主要成分,而偶爾則使用觀音山石。在甬道頂部,由紅磚砌成半圓形的弧形拱,這些磚拱之間間隔一段距離並鑿有圓孔,這些孔洞連接著甬道內部和戶外,確保空氣流通。國軍時期,甬道結構可能實際運用的需要而進行興建子牆的調整。與原有的磚石結構有所不同。子牆結構主要採用鋼筋水泥。當前甬道內除了常設展外,也會不定期的舉辦各式展覽。[34]
此外,,甬道磚拱穹窿所採用的磚塊,屬於清代時期常見的燕尾磚(又稱顏只磚),這種磚的尺寸較西式磚塊小,並在側面具有煙斑紋理。甬道內側的兩側各設有一排小洞,然而這些小洞的確切功能和用途已不可考,有一種說法認為這些洞可能在當初施工建造時,用於支撐上方拱形屋頂的架設工程,即在興建過程中使用的鷹架。[31]
彈藥庫
編輯
彈藥庫是一座半圓形的穹窿建築,主要用於專門存放各類彈藥。其內部結構包括一道牆,這道牆不僅分隔出走道,也提供了保護彈藥的空間。此外,彈藥庫內部還配備兩扇門:一個是供人員進出的小門,另一個是專為運送礮彈而設的大門。[31]
為了更有效地將礮彈運送到相應的礮座位置,彈藥庫特別設計了運彈坡。這個運彈坡的形狀呈現出Y字形狀,而運彈坡的兩條分支通道分別連接到不同型號的礮座。[31]
[31]
運彈坡主通道
運彈坡分支通道
出入口
通道頂部
主礮座
編輯
滬尾礮臺設有四座火砲座位,並配屬英國製造的阿姆斯壯後膛礮(北礮座),以及德國製造的克魯伯後膛礮等大砲。這些座位所使用的火砲皆屬於後膛火砲,也被稱為後裝火砲。後膛火砲與前膛火砲不同之處在於,後膛火砲是通過在砲膛的尾端裝填砲彈,然後密封砲閂後進行射擊。後膛火砲的砲手站在砲膛的後方,相對而言較不容易受到敵方攻擊。火砲座旁邊的子牆上還設有數個凹槽,用於儲存備用的砲彈。當前則展示複製品。[31]
八吋阿姆斯特朗砲座
模型